同樣是來自之前的實驗 Batch 面板,紅色也是挺不錯的。
放置了快一年,也是時候趕快修一修這台機器了。朋友的自作 b22 有想要脫手,但因為之前都自用沒啥在顧,而且最後有一塊板子似乎是掛了,所以送來給我修理加上整理,讓他恢復正常。
拿到時候的樣子,因為配線用線太硬很難整理,所以有些功能出問題就只能暫時先把他廢了,像是有問題會亂跳的耳機保護板,還有後來沒用到的 XLR/TRS COMBO。
後面用朋友自作的RCA接線板,不過這個早期版本有些切換邏輯上的瑕疵就是了。另外也是用很硬的仿N家配線,跟有點莫名其妙的中空銀線
原先的電路板已經因為常常出問題所以多次拆裝已經不太行了,加上焊接插件跟焊接缺失,看起來有點慘烈;焊渣殘留太多,元件腳也沒有太多細心修整。
因為手上有板子,所以就直接用原本上面的元件直接移植到新的板子上,大致上元件都沒壞,只有一片放大版有兩顆電阻燒毀。JFET的部分就順便包起來作點熱耦合
後面的接腳盡量修整乾淨,也看不到任何焊渣了。
大致上完成了,機殼也有需要整理的部分,有幾根上下蓋螺絲斷在螺絲孔內,所以就鑽掉以後重新攻牙。電位器的位置也重新調準,讓旋鈕轉動不會卡住。原先為了避掉轉動干涉的問題,朋友還在沉台上貼了貼紙頂高旋鈕的位置。
其中一片耳機保護器PCB應該是不良品,所以 leakage 造成動作不良,最後決定直接廢掉,留下一片正常的。
配線部分就照我覺得比較合理的配置方法來作,RCA部分拆掉 PCB 用開關來簡單控制。當然也是最簡單的 RCA 接通、切斷的配置而已,可以說只是把孔塞住而已。畢竟 B22 的 BTL 平衡本來就有點不適合用單端輸入。
放大版的 PCB 輸入,捨棄原本會有很多干涉,走線也不漂亮的的 45 度角端子台,改用比較好維護的垂直插入式端子台。另外部分為了降低地迴圈存在,所以有些判斷可能會造成 gnd loop 的線就不裝上。
重新把 XLR COMBO 給裝上,但 TRS 部份為了防止插入短路可能對機器造成的傷害,加入了各 100R 的緩衝限制電阻。
電源部分就沒改,檢查一下有沒有什麼問題而已,朋友有記得在散熱片上加入導熱貼跟機殼相接。
不過上機之後出現了震盪,最後找了一下問題在於裝入殼內之後的靜態電流來到了 200mA 左右,超過設定值快一倍,功耗來到 100W之譜,熱量讓電路工作不正常,另外地線的配置也有一點問題,讓震盪就這麼出現了。最後就是從 pot 拉線進入放大板,以及重新調整靜態電流到希望的數值來解決問題。
最後就完成啦
Dynahi 團購持續在走,上次五台小團走完以後我們更換了機箱廠商,同時也做了一些有趣的嘗試,就是烤漆前面板。顏色上當然是弄了比較亮眼的紅色與藍色,這些特別版試作品也開放團購認領。
這批特殊面板與配套的箱子做了七台,已經打樣了一樣時間,不過因為先拿到了前面板才拿到剩下配件,原先以為面板連接孔有尺寸上的問題,最後確認廠商在配件部分有給上正確的版本,不過連接件就跟更之後的新版 production 版本不同了。結果來看除了連接件的小問題以外,成果還是相當不錯的,所以黑色的 production 版本也用了一樣的設計,前後面版重新配置,接頭改採用內嵌式,並且絲印音量指示。
新版本其他電路用料部分跟團購版本的產品都一樣,沒有太多差別。主要就是前後面版的不同,以及再次取消了上蓋印字,單純化一點,以及考慮到上下堆疊時可能會受到變壓器磁場影響,做了特製的腳墊,拉高高度,看起來有幾分像是腳錐。
很久沒更新近期製作系列,一來事情太多、二來太懶,所以有一段時間都沒有更新近期製作系列,不過最近還是完成/籌備一些新 project。
這台 KGSSHV Carbon 主要是維修加上重建。沒記錯的話物主在收到之後就說有一個聲道有點問題會有異音,然後過不久之後就冒煙燒毀了。在向joehpj聯絡之後,就來我這邊維修,還順便被推坑了一下重製的選項,變成了現行的雙箱設計。>
原有的樣子:早期台灣這邊團購的樣子,設計緊湊,需要有相當耐心的製作。一個聲道放大同時放各放置一片正負電源穩壓;GRLV 為了節省空間與方便配線,所以割線後將晶體轉向直立安裝
Continue reading »
吃力不討好的隔變企劃已經接近終點,終於開始著手製作團購版本的 Dynahi。這次做小批量 5 台,主要是要驗證一下安裝跟孔位上有沒有太多 Fitting issue,不過相當順利的都沒有,應該接下來的多台企畫就是要這樣子做了。
箱子延續之前的靜電擴外觀,尺寸其實也相同。安裝 Offboard 版本的 Dynahi 也算是挺剛好的。不至於難下手,但看起來也算緊湊。上蓋還特別的加印 SUSY Dynahi 字樣。IO部分就一如過去做的 Build,輸入用開關切換 RCA、XLR;輸出則是 4PIN XLR 加上 COMBO XLR 的熟悉配置。
板子都是在練身體製作、運送隔變的時候空閒時間製作,畢竟已經是做得很熟的東西了,所以很快就弄好。只留輸出電晶體跟角鋁、電解電容等影響收納的零組件,最後再組裝。
內在的部分其實也很簡單,電源箱用了兩顆環變,搭配上 GRLV 穩壓一聲道一片,輸出 +-30V 。電解電容部分則是全部使用相當喜歡 EPCOS 製品。放大版的部分,除了顯眼的 EPCOS 電解電容以外,就是這五台使用者,輸出、回授電阻都升級使用了 S102K、RNC90Y 等 Metal Foil 精密電阻。而大部分機器,也幾乎都將 THAT340 改換成配對過的 BJT 晶體組搭配營造我們覺得比較棒的聲音。
其他部分,就看圖吧。
目前應該已經有一位 USER 收到了,剩下的一些的特注配置就會稍晚發出,會再進行分享。Stay tuned
幫朋友製作的兩台機器,因為朋友目前在日本工作空間有限,所以不能做的太寬。慣用的 DAM1021 用機殼剛好就是差不多可以的上限。所以想著乾脆做成西裝 Look ,用同樣的外殼進行製作

前一段時間來自 Blog 讀者 Joe 的委託,原先還以為是要製作 STAX 耳擴請他先 mail 給 joehpj,結果是誤會了,真不好意思。
Eddie Current 的 Monolith 算是 EC 唯一的 Diy 產品,也是他們家少數的電晶體設計。基本上就是使用了 Power OPamp OPA541AP 來進行推動,而前端則是用輸入變壓器來產生出平衡信號,輸入變壓器在 mic pre 等錄音室器材比較常見,在家用耳擴就比較少一點。當時一推出就有不少人說這算是正面挑釁 RSA 的 Dark Star,的確兩者都是以 OPA541 作為功率的輸出,只不過兩者的前端不太一樣,印象中 DS 是使用 AD797 等 OPAMP 去推動 OPA541AP。造價方面 Monolith 則是遠低於 Dark Star。在當初入坑之初瞎玩也有考慮這個套件,但是 PCB 售價算是貴的,而且變壓器也不便宜,所以一直沒買,這次裝到某種程度上也是圓夢了 XD。
嘛…..和早先幫 Matt 製作的 Dynahi 是相同的設計,箱子是同一時間下單的,是團購 dynalo 時釋出的升級 slot。大概的差別就是用料稍微不太一樣,電源開關用更強壯的款式,走線也稍微整齊一點。
直接看圖吧
來自 PTT 耳機版友的委託,最早本來是想要重新設計一次機殼,不過剛好 STAX team 裡面還有之前 PTT 第一批 Dynalo 團購的原型機殼,而且也有版友需要的 RCA pre-out 開孔,所以就收回來組裝了。但畢竟是 prototype 還是有一些問題需要做 workaround,不過最後都是解決了。
跟正在維修的正式版比較一下,正面主要差別就是印字的有無,背面則是是否裝備 RCA OUT,其他的上蓋等等都是相同的。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