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低瓦數銀牌產品
發售也有好一段時日的全漢黑騎士系列電源,在本質上還是與主力的金鈦極系列產品類似,同樣是使用了自家製作的 FSP6600、6601 IC 進行了 ACTIVE CLAMP 拓樸的 AURUM 架構,僅在主動元件、磁材等級等部分微調,使其降至銀牌等級的轉換率,主要目標就是主打中階玩家的裝機市場。
黑騎士剛推出時的瓦數最低為 450 瓦,這次測試的 400W 版本是後來銜接市場空隙推出,在自家的最低階產品黑武士 400W、黑騎士 450W、金鈦極 400W 這些不同的產品間擠出一個剛好的位置。
線材部分:僅ATX 插頭具有編織網,其餘線材只以束線帶固定。黑騎士 400 瓦配置了一個 EPS 4+4 pin、兩個 PCIe 6+2 pin、4插頭;SATA、MOLEX 的配置部分為一條 3 SATA、一條 1 SATA、2 Molex 4pin、1 軟碟機。與 450 瓦相比之下,少了一個 SATA 與 Molex 插頭。
內部拆解:架構上繼承了 AURUM 系列,因此佈局上並沒有太大變化,使用了 Aurum S系列的修改線路,PCB 單面化為主要特色。不過黑騎士與金鈦極系列在 PCB 等級上又有些進一步差異。
風扇使用了 Yate Loon 的 D12SM-12,額定電流 0.3A
由於電路板單面化,因此在最原始版本上的 FSP 6600 PFC、PWM 控制器,改為 SMD 形式,並且以子卡方式安裝,上面主要為設定工作條件的電容、電阻等被動元件,至於控制 3.3V 的 6601 晶片則仍然是 DIP-14 封裝沒有改變。
市電輸入部分:熱縮套包裝作工良好,在 IEC Inlet 的L、N 與地間各一顆 Y電容。
EMI、APFC 部分:橋整、APFC 電感部分以絕緣膠帶包裹,中間內夾銅箔進行遮蔽。
APFC 主電容使用了松下TS-HC 系列電容,270uf、450V:
主變壓器與 12V 同步整流部分:整流MOSFET 位於散熱片與變壓器之間。
二次側電容使用 NCC KZE 系列電解電容,二次側輸出濾波形式為 C-L-C 濾波。
大型電感為 12V、5V 聯合儲能電感,在 AURUM 架構下,使用了變形的單磁性放大,加上 FSP 6601 控制以AC-DC 生成 3.3V
電源監控子卡使用 Weltrend 的 WT7527,支援 OVP、UVP、OCP 等保護:
PCB 背面一覽:左上為二次側整流電路,背面 MOSFET 提供了 5V、3.3V 的整流,右上則是一次側晶體的驅動線路。
接下來簡單進行測試。
測試部分,使用了 i7-5960X 不超頻,以及單張 HD7850的組合來測試系統負載下的電壓測試,使用電表來進行記錄。
測試分為低負載、高負載兩種狀況,低負載透過只針對 CPU 進行 Prime 95 測試產生,12V 輸入約 129W耗電,最高會來到 170W,平台直流功耗為 140W,最高 180W;高功耗狀況則是將 HD7850 執行 FURMARK 來加入負載,平台耗電約在 260 瓦左右,最高 300W 上下。
黑騎士 400目前與略低等級的同瓦黑武士價差相當小,但在架構上較新,效率也比較高的的好處給了他不少優勢,在這樣的市場安排下,實在是沒甚麼必要去選擇黑武士。售價方面也訂的算是合理。
另外在測試部分,除了單磁性放大帶來的 5V、12V 交互牽制的老問題以外,整體的穩壓性能比起黑武士強悍上許多。但畢竟是中低階等級的產品,用料上限制也反映在 12V 較高載的情況下,最高 0.4V的跌幅雖然在規範內,但也算是多了,不過在測試過程中平台並沒有像以前的黑騎士曾經出現的大抽載後重啟的現象,或許是新推出的 400W 在這問題上有所修正。
另一個問題應該是就是 SATA 配置的問題,SATA 與 MOLEX 插頭混合配置的線材部分,SATA 頭放在最接近電源端,這樣可能會導致電源下置機殼安裝光碟機時,該條線材可能在長度上會有些捉襟見肘,在電源線的配置上需要花點心思。
過去黑騎士最低只出到 450W 的缺憾,造成耗電量不高的平台在裝機上缺乏轉換率、性能都不算太差的中堅選擇,黑騎士 400 瓦剛好就能夠適當的填補缺口能在節省經費的前提下,入手性能、效率都不太差的電源供應器來打造平台。
以上就是全漢黑騎士 RA400 電源供應器的簡單開箱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