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殼內的酷炫英雄,ASUS ROG Maximus VII Hero 主機板開箱測試

平易近人卻仍有經典的核心設計

ROG 主機板的 Hero 系列產品,原先是意在提供 ROG 家族中平價,卻也能享有大部分 ROG 精心設計的入門產品,不過在 Z87 系列產品上,Maximus VI Hero 與 Formula 上差異的間距似乎是有點太開了;在 Z97 世代,ASUS 決定將這個最入門的位置讓給了新型號 Maximus VII Ranger,而 Hero 就的定位就稍微往上擠了些,縮小與上位的差距。

而每代在設計上都有加入新想法的 Maximus 系列也堂堂來到了第七代,雖然說距離正式上市是已經有些時間,選擇了先玩 Haswell-E 平台的結果就是讓這篇開箱來的稍晚些,不過對我來說每一代的 ROG 主板都是相當值得細細品味的,而且 Z97 的 LGA1150 也還是現在市場主流的腳位,因此似乎也還不算太過時。

接下來便針對這次的主角 Maximus VII Hero (下稱 M7H) 簡單的介紹並進行測試。

產品外包裝:一貫的火紅色調;從 Maximus VI 系列開始提供的免登錄五年保固也成為這次的賣點,內部拉頁則詳細說明了這次主機板的機能設計。
DSC_1818

DSC_1819

DSC_1822

配件一覽:
DSC_1824

主機板本體:
DSC_1826

I/O部分,提供2*USB 2.0、4*USB 3.0、PS/2 COMBO、Clear BIOS 等:
DSC_1827

CPU 電源 VRM 部分:使用了 8相供電、60A 能力的鍍金BlackWing Choke、DIGI+VRM ASP1257 主控,以及 TI CSD87350Q5D NexFET、IR3535M MOSFET Driver、FP10K 電容組成。
DSC_1829

DSC_1830

DSC_1833

DRAM 部分的電源設計則是使用了 ASP1103、CSD87588N NexFET、BlackWing Choke 與 FP10K 電容組成。CPU與DRAM 部分的供電都有一定水準。另外旁邊具有 MEMOK 以及新功能 KeyBot 的切換開關,KeyBot 是透過了外部的硬體 MCU 來提供鍵盤更多的擴充功能,讓原本的普通鍵盤可以進行完整的巨集、自訂捷徑,甚至是一鍵登錄等功能。
DSC_1835
ASUS-Z97-Technical-Seminar_ROG-page-014

ASUS-Z97-Technical-Seminar_ROG-page-015

ASUS-Z97-Technical-Seminar_ROG-page-016

在 CPU 插槽下方則是 M.2 插槽,與PCIEX4 這條插槽共用頻寬,可透過 BIOS 選擇共享、開關狀態;最長可以使用到 2280 尺吋。
DSC_1849

PCIe 插槽中間佈建了 PCIe Quick Switch 與 BIOS 控制、儲存ROM 等晶片
DSC_1850

內接 I/O Header 部分:提供音效、USB 2.0 、ROG 外接控制器接座,另外也提供了 CLR MOS,與新功能 SOUNDSATGE 切換開關,Sonic SoundStage能夠跨作業系統,用硬體方式切換音效設定檔,偵錯 LED 會顯示 FPS (01)、競速(02)、戰鬥(03) 或運動 (04)模式。
DSC_1851

音效部分在 M7H 上使用了 SupremeFX 2014 版本,同樣以相當完整的槽線、金屬接地護罩來提升 SNR,也使用了 ELNA 音響電容。
而 SupremeFX 2014 使用了高整合性的方案,因此能提供 Sonic SoundStage、Sonic SenseAmp 等功能,雖然可能在 Formula 產品上這樣子的設計是有些降級,但在 M7H 與 M6H 的簡單設計比較下,M7H 是來的更優秀的。 在左側槽線之外則是 Intel I218-V GbE LAN,搭配上特製 LanGuard ESD 保護網路埠
DSC_1852

DSC_1853

SATA I/O 的部分,除了原先的 6個 SATA3 Port,另外透過了外部的晶片來多提供兩個 SATA3.0;PCH 散熱片的部分使用了新的造型設計,並且加入了發光LED的設計。拆開後可以看到散熱器下的PCH 與 Nuvoton 環控,另外此處也像VRM部分一樣能看到紅色油墨印刷,這些印刷與槽線、散熱片互相連接,型成這一代產品的重要形象 “ROG-Infused”。
DSC_1855

DSC_1856

ROG-Infused

散熱片部分:可以看到 VRM 部分間散熱片以熱導管連接,其餘主板背部的散熱片、以及從內部嵌入LED 的PCH 散熱片
DSC_1857

M7H 背面:僅有 VRM 的 MOSFET Driver以及 KeyBot MCU。
DSC_1858

開機所發出的紅光:
DSC_1870

M7H與 M7R 比較:大致上的功能、布局相同,但在用料及一些附加功能上 M7H 還是比較好一些,主要集中在電源用料的強化。
DSC_1861

在搭配的軟體部分,主要的控制介面還是 Ai Suite 3 提供高整合性的一站式控制;在性能調校的部分,Z97 世代將Dual Intelligent Processors 技術,也就是 EPU、TPU 升級到了第五代,優化的功能也從原本 DIP 4 的 4-way Optimization 升級到 4-way Optimization ,提供了TPU, EPU, DIGI+ Power Control, Fan Xpert 3, 與 新加入的Turbo App,除了提供完整、細膩的調整以外,也可能依照不同的場合來載入特定的性能場景,對性能、耗電的使用更具彈性。

接下來簡單測試整體性能,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7-4790K @預設值/ 4600MHz Auto
主機板: ASUS Maximus VII Hero
記憶體: Samsung DDR-1600 4GB*2@ 1600MHz
電源供應器: THORTECH Thunderbolt 1200W
儲存裝置: G.skill Phoenix III 240GB
顯示卡: ASUS Poseidon GTX 780

CPU-Z:
sys

3DMARK:
3dm

3DMARK06:
3dm06

PCMARK 7:
pcm7

PCMARK 8
pcmark8

Wprime:
wp

GeekBench:
geekbench

遊戲測試:
games

簡單的超頻到4.6GHz,這次的超頻數據直接透過5-Way Optimization 達成。

CPU-Z:
sysoc

3DMARK:
3dmoc

3DMARK06:
3dm06oc

PCMARK 7:
pcm7oc

PCMARK 8
pcmark8oc

Wprime:
wpoc

GeekBench:
geekbenchoc

遊戲測試:
gamesoc

雖然 Haswell Refresh 透過了更換散熱介質來提升核心的導熱能力,不過整體上看起來的超頻性能並沒有好上多少,在這個現象之下,不難理解各家板卡商開始轉往遊戲為主要訴求。

而身為這領域龍頭的 ASUS ROG,自然也是將原先超頻/遊戲有些混在一起的主機板開始更細分、差異化,因此才會出現 HERO、RANGER 這些型號,讓為了超頻而大量 Over-spec 的設計可以精簡一些,價錢上也合理些,不過話雖如此,在 M7H 上面的用料也還是有著 ROG 系列的自信設計,在 M7H 上的電源部分不過度在相位多寡上打轉,但VRM上的用料 都是頂尖之選。其他部分的用料如 Lan Guard 保護,或是由 ROG 系列主板長期使用外部MCU發展而來的 KeyBot 也都很切合遊戲需求,看起來 M7H 在硬體實用性與視覺表現上都相當不錯。

不過 M.2 只支援 PCIe 介面似乎是有些可惜,畢竟在M7H內已經有第三方 SATA晶片可使用,在 SATA 數量上不至於不足,以目前 M.2 SSD 還是有部分使用 SATA 線路的設計,有些比較早入手 M7H 與 M.2 SATA SSD的朋友也已遇到插上卻無法使用的情形,在這個過渡性的時期有著完備的設計似乎還是是比較好些。

軟體部分也是 ASUS 的招牌,Ai Suite 3 搭配 DIP 5 依然提供軟體操作下相當完整的操控、監視等機能,也都贈送 RAMDISK 等實用小軟體。不過要挑剔的是,隨著提供的選項增加,操作介面也逐漸複雜了起來,有時還是希望能夠提供自訂顯示選項,或是動態調整視窗大小的機能,有更多空間讓必要的選項能一次出現。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