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 PCIe 4.0 規格的 SSD 已經推出了好一段時間,但 PCIe 3.0 X4 一直是主流規格的選擇,一直要到近期更多平台規格開始支援 PCIe 4.0 通道,以及控制器廠商的新一代方案陸續推出,最佳化性能、功耗表現之後才陸續被使用者接受得以躋身主流規格。

巨蟒 Anacomda 的新款 M.2 SSD 正式進入 PCIe 4.0 的時代,而恰巧碰上了 M.2 SSD 這產品線的第四代,因此也很直接的取名為 i4 ;中文別名也都按照與蟒蛇相關的慣例取了個”鐵蟒” 。保固方面提供五年保固,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巨蟒保固條款中有提及寫入量限制,依照容量的不同各自限制在 1TB容量 的700TBW、2TB 版本的 1400TBW,至於限制的原因我想應該也是不說自明。

(閱讀全文…)

比起不斷的增加實體 NAS 數量帶來的實際空間占用、電力、發熱的提升,對一般人來說,增加儲存裝置的容量密度搭配上固有的 RAID 等容錯、備援方法,在購建成本上相對的還是比較能夠令人接受,也所以廠商除了企業級應用不斷地推進其硬碟最大容量以外,在消費級市場提升硬碟容量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

而在 HGST 將其 Ultrastar He 系列容量再次向上提升之後,免不了的相對面向消費級市場的 Deskstar NAS 系列也跟著迎來了最大容量的升級,推出了 10TB 的款式。

一如先前測試過的 8TB NAS HDD,新推出的 10TB 版本同樣源自 HGST 的企業級 Ultrastar He10 硬碟,採取氦氣封裝技術。從規格圖來看,磁錄密度也來到了 816Gb/sq-in ,所以也基本上就等同於三年保固版本的 He10。但同樣的,或許是為了產品區隔,官方並沒有針對這點去多做宣傳,但從各方面的特徵來說都是可以確定的。

(閱讀全文…)

NAS 對於現在的不少電腦使用者來說已經不是什麼很新鮮的工具,不管是採用各家大廠的成機,或是使用開源自組 NAS 的使用者都所在多有,不過 NAS 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最大的門檻應該還是在初始設定上的困難;雖然眾家廠商不斷地都有對設定的簡易化坐一定程度的努力,但不少人看到 RAID、iSCSI 等艱澀名詞多少還是有點畏懼。

近期恰巧遇到要幫家中長輩公司導入 NAS 作為集中儲存檔案之用,一開始首選自然還是想起了Q、S、A 等 NAS 大廠。但由於公司職員大部分都有一定年紀,對於 NAS 設定等進階的電腦操作自然是困難重重,更不用說未來的擴容、或是硬碟降級重建等操作。

而有著先前評估 Drobo 5Dt DAS 的經驗後,雖然其追求簡易的設計哲學並不太適合喜歡追求自由設定的的 USER,但對於這次遇到的情形看起來是相當的合用,於是商借了 Drobo 屬於消費級的 5N2 NAS 進行測試以及實際的試用。

5N2 基本上就是 5N 的升級,同樣 5-Bay,在同樣的 Marvell 方案下加入了 Dual Lan 可以用於做 Network Bonding,其他規格部分便沒有差異太多。磁碟管理方式同樣是 Drobo 自家的 BeyondRAID,其擴充、維護的簡易性也是選擇借測的主因。

(閱讀全文…)

雖然說 NAS 為主的儲存裝置在家庭或是辦公環境已經是使用的主流,但目前大部分停留在 GbE 的網路布建則是大大的限制了傳輸速率表現,對於影音編輯等等大量 IO 存取的場合,還是會以直接連接電腦的 DAS 為主要;另外在 macbook幾乎都有 USB 3 或是 Thunderblot 等高速介面但沒有原生 RJ45 的情形之下,DAS 也是有其存在必要與市場存在。

於 2005 年成立,原名為 Data Robotics 的 Drobo ,其實早已有代理商低調的引入台灣,不過直到近期產品線走向齊全以後,開始在台灣進行較為強力的推廣。比起一些傳統 NAS、DAS 需要比較多設定步驟,或是使用者必須自己決定的 RAID 組態,Drobo 主打了是幾乎無須設定的 BeyondRaid ,能夠輕鬆的更改陣列的容量而不需將機器下線,機器將會依照硬碟的容量與數量大小自動寄行最適合的配置。以簡單易用為主要的目標。

因為個人的使用習慣,這次入手使用的,是 Drobo 的DAS 5Dt,在 IO 部分具有 Thunderbolt 2 與 USB 3.0 ,在 5D 系列家族中,帶有 t 後綴的的意指 Turbo,則是出廠即帶有了mSATA SSD Cache 來提升性能表現。

簡單透過一系列的開箱、使用與測試來體驗 Drobo 5Dt。
(閱讀全文…)

雖然說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儲存分散風險一直是資料保存的真理,但是現代人產生資料的速度之快,籃子也只能越選越大… 也因此 NAS 內安裝 6TB 以上的硬碟也的確是越來越多。但目前消費級的容量主要最大到 6TB 左右,要突破這個容量的產品,除了 SMR 技術的硬碟以外,就只能朝向一些企業級產品,例如 HGST 充氦技術的 Ultrastar He 系列。

不過廠商大概也是看到了潛在的商機,HGST 日前推出了屬於消費級系列的 Deskstar NAS 的新產品,8TB 容量,提供三年保固;雖然被列在消費級產品,但卻具備了 Ultrastar He 才有的 Helio 氦充填技術,價格上也便宜了一些,不過也許是因為出於定位的考量,HGST 並沒有大書特書新的 Deskstar NAS 8TB 具有 Helioseal ,僅在部分的官方文稿、文宣中有提及。

由於本身也經常購入大容量的硬碟作為資料儲存,電腦以及兩部 NAS 內部的硬碟全部都是 HGST 或是 Toshiba 的產品,因此在發布之後取得產品來測試看看。

(閱讀全文…)

NVMe SSD 目前大致上還是被設定在高性能、高價位的位置,但市場的激烈競爭看起來是有讓價格親民化的腳步有比較快一些;加上廠商有意無意的力推 NVMe 規格讓 600P 這樣使用 3D TLC 但性能也還有一定程度的平價產品也很快的進入消費市場。不過話雖如此,受消費者青睞的 NVMe SDD,應該還是以 MLC NAND 為主、性能較高的產品為最主要。

在這級距中最受青睞的,應該就屬 Toshiba OCZ RD400 以及略晚發表的 M8Pe 系列產品,兩者都提供了不錯的性能,在價格上也很接近;而在台灣的售價 Plextor 身為在地廠商也給台灣消費者能以不錯的價格入手 M8Pe,而 OCZ 則是以較高的帳面性能、Toshiba 原廠直供的高品質 NAND 以及目前尚無對手可匹敵的 AWP 保固給消費者頗大的吸引力。

也因此對於這兩強間的各種性能表現究竟如何,便相當受人矚目。而這次的測試就入手了 Plextor M8Pe(G) 來進行對比,兩者的容量選擇也都是目前比較主流的 256GB 來作為這次測試的樣本。

雖說是對比測試,但由於 RD400 256GB 並沒有進行過性能測試,也因此會有些 RD400 較細節的測試將會出現在文內。

(閱讀全文…)

隨著 Skylake 平台普及化,代表著考慮到 SSD 的高速性能所開發的 NVMe 控制介面也在消費級市場開始被廣泛的支援,可以說是完全解放了 SSD 應有的高速性能。而產品端也從過去 PMC 控制器等針對企業級應用的規劃,到了現在三星、INTEL、乃至於 Toshiba、Plextor 等廠也都推出了面向消費級市場的 NVMe SSD,讓更需要高速的使用者不再只是受限於 AHCI、SATA 3 等限制 SSD 表現的規格,在 I/O 性能需求完全解放。

近來再度整合,成為 Toshiba 子品牌的 Toshiba OCZ,自然也早已規劃好 NVMe SSD 的產品線,從最早曾聽聞過的 Jet Express 控制器消息就已經知道 Toshiba OCZ 會有 NVMe 的消費級產品,只不過開發的延後,以及與 Toshiba 收購、而後整合成子品牌的過程中有了一些變化。最後我們終於在今年的 5 月盼到了 OCZ 成為 Toshiba OCZ 之後第一款發布的全新產品,也是品牌第一款 NVMe SSD - RD400;而熟悉 OCZ 產品的使用者應該很清楚,RD兩字來自於過去 OCZ 獨立時期的 Revo Drive PCIe SSD 的縮寫,一如 Vector 縮寫之 VT 與 Trion 之 TR 一樣。

整合進 Toshiba 之後,除了 NAND Flash 來源以外,OCZ 自然可以擁有其他的資源。先前已經看到了 TR100、TR150 使用了 Toshiba 客製版控制器,在 RD400 的部分,自然也是延續著這樣的策略,導入了 Toshiba 控制器,以及使用了來自於 Toshiba 的快閃記憶體顆粒。

(閱讀全文…)

TLC SSD 目前主要的問題還是集中在 NAND Flash本身的壽命,再來就是寫入性能上,雖然目前透過了SLC Buffer加速、 OP 空間、控制器糾錯能力的提升,甚至是 NAND 廠方在 NAND 出廠時的特挑等各種努力來提升,種種的方法都是致力於提升 TLC 在實際使用上的耐用度。

幸運的是,看起來目前絕大部分使用 TLC 的固態硬碟產品,在以上因素的幫忙之下,在一些媒體的評測中都表現出還不算太差的耐用度,小容量的 120GB、240GB 的耐用性結果也都是超過了不少人的預期。

這次的測試,則是挑選 TLC 產品比較多人感興趣的 480GB 級距容量,來進行 Trion 150 的耐用性測試。透過不斷的寫入,檔案校驗,性能測試來簡單測試一下 TLC 在耐用性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閱讀全文…)

在測試收尾的時候發現的。問了一下是昨天才推出的新韌體
Release note 內容如下

Firmware Release Notes

Version 12.3 June 7, 2016

Improvements

Fixed a SMART ADh Issue where SMART Data displayed incorrect erase value
count. (Recommended all users update).
Known Issues

Known compatibility issue with MacBook Pro® NVidia® based chipsets: MCP79,
MCP89K.
Known compatibility issue with motherboards with NVidia® NForce®9 desktop
chipsets.


主要就是修正先前的健康度顯示錯誤的問題,是建議升級的重大更新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