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半導體製程的進步得以讓晶片在相同的性能下更加省電,但出於對於性能的渴望,高性能的旗艦產品也是不斷地將耗電量推向新高,同時也衍生出 Power Excursion 功率陡增、俗稱超抽等與暫態相關的問題。

傳統的 PCIe 6 Pin,因為內部僅有兩條12V 線材,加上對於餘裕量的控制因此控制在可以提供 75W 供電能力,而完整三線的 6+2 Pin 則可以給到 150W 供電。不過現今旗艦卡可以很輕易的來到 450W 甚至更高的耗電,因此要能跟上目前的需要勢必得配置兩個以上甚至三個 PCIe 供電輸入,對於 Layout 空間不是很友善。因此 PCI-SIG 在 PCIe 5.0 規格開始加入了新的供電插座規格 12VHPWR,雙排共12PIN的配置能夠將供電輸入接頭簡化,並且有外部 Sideband 信號可以做供電能力監測,雖後也被納入了 Intel 的 ATX3.0 並且對於超抽的餘裕量有著進一步的定義。不過這也不是我們第一次看到 12VHPWR 接頭了,在先前發表的 RTX 3070/3080 我們就有看到公版 Founders Edition 上面有著類似的 12Pin 電源輸入,而實際上其配置與定義也成為我們看到的 12VHPWR 接頭中的電力供應部分;到了最新的旗艦 RTX 3090 Ti 也正是的將完全體 12VHPWR 給導入。
(閱讀全文…)

從 AMD Polaris 系列顯示晶片發售至今的情況來看,這系列 GPU 靠著不錯的 CP 值以及 Fluid Motion 等實用的加值技術,的確是展現出了很好的競爭力,不過最早的 Polaris 10系列,也就是 RX470、480 等,因為晶圓廠技術問題,功耗問題一直是被關注的焦點,製程多少也影響了 Polaris 的時脈能有多快;在 AMD 將繼續以 GF 為主力GPU生產廠商的情形下,著手進行製程的優化也成為了研發的要點,另一方面也是進一步挖掘 Polaris GPU 架構本身的實力,這可能是 RX 500 系列的發表依然是基於 Polaris 的原因之一。

端出來的結果,就是這次的 RX 570、580,使用了 Polaris 20 系列 GPU,在SP、CU等規格上同於 RX470、480,但時脈提升,讓在 Polaris 10 時期所謂 OC 版本的設定成為了這次 Polaris 的基準點,而因此提升效能;版卡商的 OC 版本也能進一步推向更高的時脈。

這次入手的是來自撼訊,人稱紅魔版的 Red Devil 系列產品,屬於旗下比較高階的產品,在用料上自然比早先測試過的紅龍版本優秀;特別的是 Powercolor 在這次 RX 580 的發表,特別推出了一個 Golden Sample 版本,其實比較熟悉的人應該都清楚,Golden Sample 通常是原廠送測時特別挑出的特別樣品,通常在體質上會特別篩選過,撼訊可能也是基於相同的理由,特別推出一個 Red Devil Golden Sample 版本,時脈的設定上就比原先已屬 Stock OCed 的紅魔版時脈在高一些。這次開箱測試的正是 Red Devil Golden Sample RX580。

(閱讀全文…)

AMD 的 Polaris 系列晶片雖然在頂級性能的場域上還是沒辦法力壓友商,對於曾經也很愛用 AMD GPU 的使用者來說,看到寄予厚望的全新產品卻沒有帶來壓倒性的勝利也多少是有些遺憾。但自發表至今的數個月的產品布局,還是可以看到 AMD 還是利用了過去一向拿手的,在非旗艦產品上效能、價位上的卡位來集中火力在市場較大的主流市場而非高階地段,也的確在各式各樣的統計中看到了 Polaris 發表後的市佔率也是有著不錯的提升。

雖說目前的風向好像有將顯示卡採購的價位慢慢的帶到近萬元的區間帶,但其實對於不少人來說,五千上下的顯示卡還是不少人的首選,在整機採購的預算分配也是較為均勻一點,尤其是預算有限的狀態之下。

在這個價位帶所對應到的 AMD GPU,大概就是 RX 470 了,而考慮到這價位帶普遍還是 1080p 解析度的狀況下自然就是選擇了4GB 記憶體的款式。於是選擇了兩張同價位的 RX 470 產品進行比較,分別是 PowerColor 的 Red Dragon RX 470 4GB OC V2,也就是所謂的單風扇版紅龍;另外一張就是 MSI 的 RX 470 ARMOR 4G OC。兩張卡前一段時間都是相同價格(但撼訊已經將紅龍 RX470 4G 單風扇價格調降),在 SPEC 上各有異同。接下來進行一系列的開箱介紹,以及測試與個人的一些心得看法。

(閱讀全文…)

這一兩年來 “RGB” 這個關鍵字從一開始的外部周邊開始走進了版卡核心組件上,幾乎各家都有自己的 RGB LED 發光設計的產品。而 ASUS 當然也不意外的推出一系列搭載以 AURA 為名的 RGB 燈光系統產品,當然針對了系列產品也提供了不同產品間效果同步的功能,達到同步一致的效果。

這次開箱測試的也是有搭載 AURA 燈光特效的 GTX1060 顯示卡 ROG STRIX-GTX1060-O6G-GAMING,在 STRIX 系列整合入 ROG 品牌之下之後,STRIX 便肩起了電競議題、中階產品的位置,提供除了ROG Maxtrix 這個旗艦系列以外的選擇。接下來透過一系列的開箱、用料,以及軟體、性能上的介紹,來對這張卡簡單的分析。

(閱讀全文…)

比起 AMD 風波不斷的 Polaris,NVIDIA 所推出的 Pascal 似乎在這次的夏季 GPU 大戰中走的比較平穩些;就不同性能的產品布局上 NV 似乎也較面面俱到,接下來就是看 AMD 如何更好的擺脫超抽等功耗層面的陰影,以及未來能不能進一步發揮全新架構的實力。

而在 Pascal 的部分,大部分人比較在意的大概還是 GTX 1070、1060 這些瞄準中、中高階市場的產品。GP106 核心基本的規格為 2GPC、共 1280 個 CUDA Cores,具備 192bit 記憶體匯流排;推出搭載了 6GB VRAM,還算合理的核心、記憶體匯流排調整,加上 Pascal GPC 優於 Maxwell 等因素,達到了比起前代 GTX 960 大幅提升,在功耗、價格上也有不錯表現的目的。
GP106

做為在 Pascal 世代把玩的第一張顯示卡,這次入手的選擇是來自技嘉的 GTX 1060 G1 Gaming。雖然前一段時間技嘉因為G心叵測事件多少受到了點衝擊,但以前一次 Review GTX 970 Xtreme Gaming 時對其設計以及各方的表現皆留下還不錯的印象,因此決定以和 XG 有著相同血統,但定位上更為平易近人的 G1 Gaming 版本作為之後 Pascal 世代顯卡開箱測試的基準,透過一系列的開箱介紹與性能測試來進行檢証。

(閱讀全文…)

Maxwell GPU 家族產品推出後幾乎是橫掃了中高階顯示卡市場,因此眾廠商展現了更多積極性去創造更與眾不同的自製卡產品。而對於使用者來說,購買自製卡的誘因主要還是圍繞在性能與獨特的 feature 部分。

近期 Gigabyte 推出了最新系列的自製卡系列產品,針對了電競、遊戲玩家以 XTREME GAMING 為名的系列作,除了較低階的 GTX950 以外,主要還是圍繞在 GTX 970 以上,面向高階市場的作品,也少見地看到針對旗艦GPU TITAN X 推出了非公板樣式產品,讓不滿足於公版散熱性能的玩家多了很多選擇。

XTREME GAMING 的主打賣點結合了技嘉眾多曾在不同產品上出現的特色,過去我們曾見過的金手套 GPU Gauntlet Sorting 篩選、Windforce 散熱系統、水冷等招牌設計;視覺設計上也更加強化,原先的飾板多彩燈號延伸到風扇部分加入了天使眼燈;在耐久設計上也導入了電路板塗層來強化耐潮、氧化、腐蝕等問題的對抗能力。當然電路設計上的撒料也不手軟,強化了供電相數與用料的檔次,從多種層面來形塑 XTREME GAMING 顯卡。

這次入手測試的是 XTREME GAMING 家族產品中的 GV-N970XTREME-4GD ,可知是使用 GTX 970 GPU、4GB VRAM 的產品,可以說是一般消費者最有機會也比較有能力碰觸到的高階產品,來檢証其實力。
(閱讀全文…)

暑假可以說是最常看見 GPU 大戰的時候,Nvidia Kepler架構的高效率對於沿用已久,每代幾乎是僅止於小改的 AMD GCN 架構來說,在高階市場幾乎是沒甚麼招架之力。也因此逼得 AMD 導入了高頻寬的 HBM 記憶體設計與效率、記憶體控制器優化的 GCN 1.2 架構,推出了 Radeon Fury,同時也將顯示卡編號推進到了 300 系列。

但有持續關切 GPU 發展就知道,雖然Radeon 300系列採用的 GPU codename 有所改變,但實際上除了 Fury 以外,幾乎都還是沿用過去的 GPU Rename 而來,僅在型號上下放。話雖如此,在顯示卡市場上,比起是否使用了最尖端技術,價格上的正確應該還是更重要的,這對於目前沿用舊GPU為主的 AMD 也可能是個優勢,尤其在主流市場更是如此。

R7 370 所使用的 Trinidad GPU,可以一路從R7 265、R9 270 的Curacao追溯回去 HD 7850、7870 使用的 Pitcairn,在硬體內部組態上是相同的,主要的差異則是在時脈的不同。而 R7 370 選擇使用了 Pitcairn PRO GPU 組態,未來會不會有更高的 XT 版本則尚未明朗。

這次藉著友人升級的緣故,有機會入手了來自撼訊的 R7 370 PCS+ 來進行測試。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