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半導體製程的進步得以讓晶片在相同的性能下更加省電,但出於對於性能的渴望,高性能的旗艦產品也是不斷地將耗電量推向新高,同時也衍生出 Power Excursion 功率陡增、俗稱超抽等與暫態相關的問題。

傳統的 PCIe 6 Pin,因為內部僅有兩條12V 線材,加上對於餘裕量的控制因此控制在可以提供 75W 供電能力,而完整三線的 6+2 Pin 則可以給到 150W 供電。不過現今旗艦卡可以很輕易的來到 450W 甚至更高的耗電,因此要能跟上目前的需要勢必得配置兩個以上甚至三個 PCIe 供電輸入,對於 Layout 空間不是很友善。因此 PCI-SIG 在 PCIe 5.0 規格開始加入了新的供電插座規格 12VHPWR,雙排共12PIN的配置能夠將供電輸入接頭簡化,並且有外部 Sideband 信號可以做供電能力監測,雖後也被納入了 Intel 的 ATX3.0 並且對於超抽的餘裕量有著進一步的定義。不過這也不是我們第一次看到 12VHPWR 接頭了,在先前發表的 RTX 3070/3080 我們就有看到公版 Founders Edition 上面有著類似的 12Pin 電源輸入,而實際上其配置與定義也成為我們看到的 12VHPWR 接頭中的電力供應部分;到了最新的旗艦 RTX 3090 Ti 也正是的將完全體 12VHPWR 給導入。
(閱讀全文…)

雖然 PCIe 4.0 規格的 SSD 已經推出了好一段時間,但 PCIe 3.0 X4 一直是主流規格的選擇,一直要到近期更多平台規格開始支援 PCIe 4.0 通道,以及控制器廠商的新一代方案陸續推出,最佳化性能、功耗表現之後才陸續被使用者接受得以躋身主流規格。

巨蟒 Anacomda 的新款 M.2 SSD 正式進入 PCIe 4.0 的時代,而恰巧碰上了 M.2 SSD 這產品線的第四代,因此也很直接的取名為 i4 ;中文別名也都按照與蟒蛇相關的慣例取了個”鐵蟒” 。保固方面提供五年保固,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巨蟒保固條款中有提及寫入量限制,依照容量的不同各自限制在 1TB容量 的700TBW、2TB 版本的 1400TBW,至於限制的原因我想應該也是不說自明。

(閱讀全文…)

即便記憶體、儲存市場競爭激烈,也不妨礙不少在過去以代工為主軸的 module house 推出自有品牌走向市場的決心。近期市場迎來了新晉品牌 Neoforza 新原力,在品牌的背後主理即是模組廠- Goldkey 凌航科技。

目前 Neoforza 品牌已經有幾款產品上市,主要為無燈效、帶散熱片的超頻記憶體款式;產品的定位上較往經濟實惠的路線靠攏,除了價格合理以外,不少使用者也回報了普遍還留有一些超頻的餘裕,可以說是額外的加分。產品外在條件的部分,目前 Neoforza 的代理商為捷元,提供終身有限保固。

MARS 系列 DDR4 U-DIMM 記憶體模組為目前 Neoforza 旗下第一款具有 RGB 發光機能的產品,能完整支援目前各家主流主機板製造商的發光 API ,容量與速度,以及散熱片顏色也提供了廣泛的品項提供選擇。

這次進行測試的 DDR-3600、8GB x2 的Kit,DDR-3600 可以說是目前 Ryzen 三代平台的最佳性能甜蜜點,因此這款式可以預期會受到較多的關注。目前的產品 Lineup最高也是先提供 DDR4-3600 的工作時脈,Spec 中提到的 DDR-4000 版本未來可能會緊接發售,或是暫時供 USER 自己動手提升時脈的簡易參考。

(閱讀全文…)

這個夏天最令人興奮的事情莫過於全新一代 AMD 處理器的推出,新一代的 Zen Core 比前一代更加優質,想必接下來的暑假可能又會掀起一波裝機熱潮。但全新一代 Ryzen 所搭配的晶片組第一波發表也只有高階 X570,以目前訂價來說,對於比較低預算的裝機,目前都還是要靠 300、 400 系列的晶片組與處理器的向下相容來達成。

約在去年底發表的技嘉 B450M Gaming 定位於產品線中較為平價的位置,也在最新的 BIOS 更新中加入了新一代 CPU 的支援性。作為未來可能的平價裝機選擇之一,透過開箱、分解與測試來看看其細節的樣貌。

(閱讀全文…)

記憶體存儲老牌博帝 Patriot,以 VIPER GAMING 為品牌名推出一系列與電競、性能相關的產品,包含了記憶體,以及鍵鼠耳麥等周邊。當然其中以老本行的記憶體產品較受矚目,推出一系列超頻、RGB 各有特色的性能型記憶體模組。

VIPER GAMING 記憶體目前的 lineup 囊括 DDR3、DDR4 兩種規格,而後依照了記憶體顆粒、速度、時序,與本體附加功能等細目再行分級,比如 DDR4 高頻記憶體下也分出了是否發光、發光模式等不同的分別。

其中最旗艦、功能最多樣的產品自然就是 VIPER RGB 產品線,也是這次入手的產品。VIPER RGB 也衍生出了需多 SKU,基本上都是兩條 8GB 模組的 16GB KIT、再以工作時脈分級;另外 VIPER RGB 也提供了白色塗裝的 heat spreader 可供選擇,對於厭倦一成不變的黑色、想以其他色系作為 MOD 主題配搭的使用者,自然也是一大福音,白色版本最高也提供了 DDR3200 工作時脈可供選擇,這次入手的正是白色散熱器版本中的最旗艦。

當然做為普遍選擇的黑色版本,可以選擇到更高工作時脈的版本;而從側面得知, Viper Gaming 記憶體,都是機器 sorting 後透過人工 hand-pick 驗證,最高階的產品更是一對一 hand-pick 挑出。也正因為是透過人工的分級,因此遇到超頻困難時,也更有機會能利用技術支援的管道,由原廠提供測試分級時的測試環境或參數來協助消費者得到更好的高頻工作相容性。

(閱讀全文…)

 

夏季這段時間因為學生升學對於電腦的需求,所以一直算是裝機的高峰期。對於這種較為一般的裝機需求,通常會選擇沒有燈光、沒有 heat spreader 的 Value 級裝機記憶體,也通常是各家大廠販賣比較多的,需求較為一般加上品牌印象,常見的金、創、威、美光,幾乎都有對應的裝機用記憶體,銷路也都不錯,成為購入首選。

不過隨著有一些大廠在保固方面曾鬧出一些糾紛,可能使得一些堅定的大廠使用者稍微有些動搖,變得比較願意給一些在保固條款上看起來也是不錯的新晉廠牌機會。

巨蟒就可以算是這樣子的代表品牌之一,母集團敏寶是業內挺有名氣的記憶體、存儲裝置代工廠,有著集團資源撐腰因此產品上市的價格就有著優勢,可以說是市面上價格前幾低的廠商。保固方面開出來的條款也頗有大廠架勢,除了原廠提供的 RMA 以外,也可以在部分的實體通路上直接進行快換;有無快換服務,對於這種裝機記憶體,一般不太希望電腦 downtime 太久的使用者來說真的是相當重要。

這次入手測試的則是目前產品線中的 DDR4-2666 版本,單支 8GB。由於目前 I、A 平台對於記憶體時脈的支援能力都變好,而 A 平台尤其是 APU 等,系統的整體性能也會與記憶體的效能綁住,所以目前裝機常見的選擇也早已從最基本的 DDR-2133 過渡到 DDR-2400,目前也有向著 DDR-2666 前進的趨勢。

(閱讀全文…)

有如 ROG 之於 ASUS,技嘉自身也有專精於遊戲取向的高階支線 Aorus,但在此之前技嘉也有 G1 Gaming、Xtreme Gaming 等類似名稱做相同事情的各種遊戲導向的產品家族,一時之間也是令消費者捉摸不清。不過大約是從今年開始,技嘉開始逐步整合多所歧異的型號,收合至 Aorus 品牌之下,可以先看到在 2017 年前半主機板型號中還是會有一些非 Aorus 的 Gaming 板,不過隨著 Coffee Lake 平台的發布,可以看到產品的 lineup 就變得整齊許多,Aorus 就是技嘉的 gaming 品牌的這個概念正式定調。

在 Coffee Lake 平台上,最大的變化是幾乎所有階層的 CPU 都增加了 2cores ,由於架構優化越來越困難,因此有效提升性能的做法就是追加核心,雖然這個規劃跟 AMD 的 Ryzen 推出其實沒有什麼太大關係,但其實 Ryzen 的發布也多少是讓 intel 抖了一下,導致發布時間表變得有點混亂。而作為 Kaby Lake 的優化,PCH 部分是可以部份共用的,首發的 Z370 PCH 也與 Z270 PCH 基本上相同,但因為增加的 CPU Core 可能帶來的更多耗電,對應了這樣的變化,3系列主板在 CPU Pinout 上,會挪用一部分 reserved 腳位額外給電,為了進一步防止安裝在舊主板上可能意外產生的性能低落等不預期的問題,Intel 也在 ME 內進行鎖定。

Gigabyte Z370 Aorus Gaming 3 也算是技嘉 Z370 系列的首發作品之一,雖然合併到 Aorus 品牌下,但分級制度倒是沒有太大改變,Gaming 3 一目了然正是屬於低價區塊的 Z370 主板,比較適合用來搭配現在的 i3、i5 作為中階性能主機來使用,4C、6C 的配置可以提供和前代 i5 平台相當或是更優的使用體驗。

(閱讀全文…)

比起不斷的增加實體 NAS 數量帶來的實際空間占用、電力、發熱的提升,對一般人來說,增加儲存裝置的容量密度搭配上固有的 RAID 等容錯、備援方法,在購建成本上相對的還是比較能夠令人接受,也所以廠商除了企業級應用不斷地推進其硬碟最大容量以外,在消費級市場提升硬碟容量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

而在 HGST 將其 Ultrastar He 系列容量再次向上提升之後,免不了的相對面向消費級市場的 Deskstar NAS 系列也跟著迎來了最大容量的升級,推出了 10TB 的款式。

一如先前測試過的 8TB NAS HDD,新推出的 10TB 版本同樣源自 HGST 的企業級 Ultrastar He10 硬碟,採取氦氣封裝技術。從規格圖來看,磁錄密度也來到了 816Gb/sq-in ,所以也基本上就等同於三年保固版本的 He10。但同樣的,或許是為了產品區隔,官方並沒有針對這點去多做宣傳,但從各方面的特徵來說都是可以確定的。

(閱讀全文…)

NAS 對於現在的不少電腦使用者來說已經不是什麼很新鮮的工具,不管是採用各家大廠的成機,或是使用開源自組 NAS 的使用者都所在多有,不過 NAS 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最大的門檻應該還是在初始設定上的困難;雖然眾家廠商不斷地都有對設定的簡易化坐一定程度的努力,但不少人看到 RAID、iSCSI 等艱澀名詞多少還是有點畏懼。

近期恰巧遇到要幫家中長輩公司導入 NAS 作為集中儲存檔案之用,一開始首選自然還是想起了Q、S、A 等 NAS 大廠。但由於公司職員大部分都有一定年紀,對於 NAS 設定等進階的電腦操作自然是困難重重,更不用說未來的擴容、或是硬碟降級重建等操作。

而有著先前評估 Drobo 5Dt DAS 的經驗後,雖然其追求簡易的設計哲學並不太適合喜歡追求自由設定的的 USER,但對於這次遇到的情形看起來是相當的合用,於是商借了 Drobo 屬於消費級的 5N2 NAS 進行測試以及實際的試用。

5N2 基本上就是 5N 的升級,同樣 5-Bay,在同樣的 Marvell 方案下加入了 Dual Lan 可以用於做 Network Bonding,其他規格部分便沒有差異太多。磁碟管理方式同樣是 Drobo 自家的 BeyondRAID,其擴充、維護的簡易性也是選擇借測的主因。

(閱讀全文…)